跳至主要內容

丙型肝炎

  •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臟疾病
  • 約七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後會發展為慢性肝炎(即在感染六個月後,血液中仍偵測得到丙型肝炎病毒),並可引致肝硬化肝癌
  • 潛伏期為兩星期至六個月不等,一般是六至九個星期
  • 大多數新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都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急性患者或會出現與其他肝炎相類似的症狀,如發燒、疲倦、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茶色小便及黃疸(皮膚和眼白發黃)
  •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後可持續數十年都沒有症狀,直至肝臟已被嚴重損害後才出現徵狀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的流行情況

  • 據世界衞生組織估計,於二零一九年,全球有百分之零點八的人口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 某些特定群組具較高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風險,例如:注射毒品人士、曾輸入可能受污染的血液製品的人士、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曾以未被徹底消毒的刺針紋身或穿環的人士及男男性接觸者
  • 估計約0.3%的香港人口曾經患有丙型肝炎,但感染率在注射毒品人士中較高(估計超過六成曾經或現時患有丙型肝炎)
  • 根據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作推算,本港有約17 000人患有丙型肝炎
  • 按此瀏覽病毒性肝炎主題性報告(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

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

  • 丙型肝炎病毒最常透過接觸感染者的血液而傳播,例如:
    • 注射毒品人士共用針咀、針筒或任何其他可能含有血液的器具注射毒品
    • 重用未被徹底消毒的醫療器械
    • 輸入未經篩查的血液及血液製品
    • 在醫護環境中,因工作接觸帶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體液
  • 經性接觸而傳播丙型肝炎的情況並不常見。不過,若性伴侶雙方都有皮膚或黏膜破損,在沒有使用安全套的情況下進行性行為會有機會傳播丙型肝炎病毒,尤其是進行可導致血液接觸的性行為。男男性接觸者、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性病感染者,經性接觸而感染丙型肝炎的風險會較大。
  • 丙型肝炎病毒可由帶病毒的母親於分娩期間傳染給嬰兒,母嬰傳播風險估計為4 - 8%
  • 丙型肝炎病毒不會經一般社交接觸(如共用食具、共膳、擁抱、握手及接吻等)而傳播

診斷丙型肝炎必須透過血液測試

篩檢測試: 丙型肝炎病毒抗體 (Anti-HCV)

  • 陽性結果表示曾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須再進行確認測試
  • 當人體感染到丙型肝炎病毒之後會產生抗體,但是並沒有保護作用

確認測試: 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CV RNA)

  • 陽性結果表示現時帶有丙型肝炎病毒
  • 陰性結果表示已治癒丙型肝炎或已從過往丙型肝炎中康復

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測試及核酸測試均呈陽性反應的人士,即確診患有丙型肝炎,應接受治療

血液測試

丙型肝炎的治療

  • 現時,「直接抗病毒藥物」是丙型肝炎的一線治療藥物
    • 療效顯著 (可治癒九成以上的丙肝病毒感染,即可「斷尾」)
    • 口服藥物 (毋須注射)
    • 療程一般只需八至十二個星期
    • 副作用少
  • 直接抗病毒藥物」與傳統使用聚乙二醇干擾素和利巴韋林的療程相比,副作用較少,治癒率亦較高
  • 成功把病毒清除後,能大大減低病人發展成肝硬化、肝癌及因肝臟疾病致死的風險。不過,若治療前肝功能已經惡化,出現肝硬化或相關併發症,仍然需要繼續定期檢查。
  • 丙型肝炎患者服用藥物康復後,並不會有具保護性的免疫力,故應停止進行高風險行為,以預防再次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持續病毒學反應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SVR) 是治療成功的指標。
在治療療程結束後過12個星期,血清中仍偵測不到丙型肝炎病毒(病毒量水平低於檢測極限),即是代表達到持續病毒學反應,成功治癒丙型肝炎,亦不會把病毒傳給他人。


丙型肝炎的預防方法

目前尚未有可預防丙型肝炎病毒的疫苗,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預防措施:

  • 注射毒品人士應停止注射毒品,接受美沙酮治療,切勿與他人共用針咀、針筒或任何其他可能含有血液的物品
  • 避免與他人共用剃刀、牙刷等有機會受血液污染的日用品
  • 每次進行性行為時都應正確地使用安全套
  • 醫護人員在任何時候都應依循標準防護措施,包括適當安全處理及棄置針具及利器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應捐血或捐贈器官

健康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