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甲型肝炎

  •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可引起急性肝炎
  • 潜伏期一般是十四至二十八日
  • 甲型肝炎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或会出现与其他肝炎相类似的症状,如发烧丶疲倦丶食欲不振丶恶心丶呕吐丶上腹部不适丶茶色小便及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
  • 成人出现病徵的情况较儿童多,而病情在年纪较大的人士中亦较严重,患者可能需要数星期或数月的时间康复
  • 大部分甲型肝炎患者能完全康复,但亦有极少数的病例会发展成肝脏衰竭,甚至死亡
  • 甲型肝炎痊愈後,一般可获终生免疫,不会发展为慢性肝炎

甲型肝炎的流行情况

  • 甲型肝炎近年在香港的活跃程度普遍偏低,每年呈报的甲型肝炎个案由1988年超过一千宗下降至过去十年平均少于一百宗。
  • 在1992年曾发生甲型肝炎流行疫症,呈报数字高达3626人,其中4人病重死亡
  • 在2016年男男性接触者之间的甲型肝炎传染个案曾经急剧增加
  • 甲型肝炎属法定须呈报的传染病,请按此浏览呈报衞生防护中心的统计数字
  • 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 显示在15至84岁的人群中,整体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58.7%,通常表示这批人士过去受过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或者是通过接种甲型肝炎疫苗获得免疫力。请按此浏览病毒性肝炎主题性报告(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

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透过进食或接触受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丶水或物件而传播
  • 甲型肝炎病毒可以在淡水或咸水生存达十二个月之久,亦可生存于食物内数天以上,因此如果进食未经彻底煮熟的受污染介贝类水产动物(尤其是蚝丶蚬丶贻贝和扇贝等),或饮用被病毒污染而未经妥善处理的食水,便会感染甲型肝炎
  • 与感染者有紧密接触或性接触(不限于肛口接触)亦可传播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的诊断

  • 甲型肝炎和其他类型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无法被区分
  • 诊断方法包括透过检测血液中甲型肝炎病毒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以及利用反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测试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RNA)

甲型肝炎的治疗

  • 目前没有特定药物医治甲型肝炎
  • 治疗方法主要是舒缓不适和保持营养均衡,包括补充因呕吐和腹泻而流失的水分

甲型肝炎的预防方法

  • 注意个人卫生,预备食物前及进食前应洗手,如厕後要冲厕及用肥皂洗手
  • 注意饮食卫生,食水饮用前要煮沸,所有食物,特别是蚝丶蚬丶贻贝和扇贝等双壳类水产,都应清洗乾净并彻底煮熟(有关食物安全的资讯,请按此及浏览食物安全中心网页)
  • 注意环境卫生,适当处理污水及排泄物,妥善处理及储存食水,保持厨房及食具清洁
  • 甲型肝炎疫苗能有效预防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请按此浏览有关甲型肝炎疫苗的资讯

健康教育资源